热点关注
12月17日《新华日报》刊登《拼个人积分,换市民“门票”》
发布日期:2015-12-22    浏览次数:8633次

15日,苏州发布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法,宣布从明年1月15日起,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可以凭积分享受户籍准入、子女入学和参加医保等市民待遇。新政引发“新市民”的热烈反响和关注。记者走近城市管理者和“新市民”,调查积分政策先行一步的张家港、常熟等地的做法和成效,深度解读苏州积分落户制度。

    从拼买房到拼积分,

    门槛低了要求多了

    “朋友圈里被苏州积分落户的消息刷了屏,我算了算自己已有近300分了。”姜堰人林薇在苏州上学、工作已有7年,在这座早已熟悉的城市落户,是她一直难以实现的心愿。现在,积分新政带来希望。

    2007年9月,苏州公布修订后的《苏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办法》,调整后的政策再度收紧。尤其是买房这一入口,无论婚否,都需要购买市区成套商品房面积须达到75m2以上,并且取得房屋所有权证3年以上才达标。能否落户,始终与买房息息相关。

    积分落户不再强制买房。“苏州版”积分管理计分标准中,申请人或配偶、未成年子女买房且居住的,75m2加60分,与一个本科学历的分数相当;房产面积每增加25m2多加20分,最高不超过200分,与硕士学历的分数相当。“计分标准在文化程度、技能等级方面,在紧缺急需专业、专利创新方面均有加分设定,既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落户,也是鼓励外来人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。”苏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朱江表示。

    此前,苏州市的张家港、常熟、吴江等地已开始实施积分制度,政策导向皆有相近之处。2014年12月29日,在友邦保险工作的雷萍将户口从湖北省赤壁市迁入张家港杨舍镇。“基础分80分,本科50分,开店纳税10年30分等等,总计197分。虽然我没有买房,但分值依然比较高。3天交齐材料,1个月就顺利落户,比买房还快。”雷萍感慨,“从买房落户到积分落户,门槛低了,要求却更多了,学历、纳税、社会工作一样都不能拖后腿。买房可能靠拼爹,积分更要靠自己。”

    积分指挥棒,

    城市管理新手段

    苏州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,2014年底,苏州流动人口实有登记数为698.9万,超过户籍人口总数。城市户籍大门逐渐打开,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让人忧心。

    “积分政策也可看成是政府管理流动人口的一剂‘良方’。”常熟市新市民中心法制宣传科科长王劲柏举例,常熟在新市民积分管理中引入法院信息,对“新市民”中的“老赖”实施一票否决。目前已有4名“老赖”和9名5年内受过刑事处罚的外地人被这座城市拒之门外。

    “扣分”之事不能碰,“加分”行为要积极,成为“攒分”的“新市民”们的共识。王劲柏欣喜地发现,“各类公益活动中,外地人的身影越来越多,常熟义警总会平台的5500位注册会员中已有1300多位新市民。”“苏州版”计分标准中也明确规定,捐赠每满2000元加5分,从事环境卫生等特殊公益性岗位加30分。

    “申报个人信息、办理从业健康证,现在都可以加分,谁还能不积极。”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支队长黄清说,通过积分这一方式,实现流动人口从“被动接受管理”向“主动接受管理”转变。并且,有了积分大数据,苏州可进一步整合公安、计生、社保、卫生、教育等有关部门现有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资源,推动跨部门、跨系统资源共享,提高管理效能,形成工作合力。

    新市民推高房价,

    更带来活力和变化

积分制度,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低收入家庭成为改革最大受益者。今年4月,河南人贾小伟的儿子贾晨曦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,住院费用已花费7.7万元。贾晨曦是常熟首批享受少儿医保的新市民子女,可报销住院费用4.2万元,报销率达到55%,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。常熟市新市民事务中心碧溪分中心主任施蔚介绍,今年该中心发放了789张积分入医准入卡,明年辖区内共有1022位“新市民”子女与本地孩子一样享受少儿医保。

    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主任闻振平介绍,去年曾对2.5万名在张家港生活3年以上的农民工进行意愿调查,更多的人看重落户所能带来的权益,其中希望子女进公办学校读书的需求最为迫切,占到总人数的八成以上。积分落户给无力购房的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另一条途径。

    12月初,苏州被评为中国人口增长最强劲的城市之一,新增流入人口为苏州楼市带来稳定旺盛的购买力。苏州大学传媒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单素鹏告诉记者,他所在的大学班级共35人,只有1个苏州本地人。毕业后,有超过1/4的外地学生留在苏州工作。留下来的有人已经买房了,其余的也都有买房打算。

    在苏州吴中区尹山湖一处楼盘,置业顾问王波告诉记者,尹山湖板块的楼盘主打刚需,他每天接待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在园区、吴中区工作的年轻新市民。不久的将来,这里将迎来10万新市民入住,他们和他们的子女、甚至是父母,都将在苏州生活、消费。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师郭晓丹认为,数以百万计的新市民也为这座城市带来日新月异的活力和变化。




版权所有:常熟市外来人员服务和管理办公室(常熟市新市民事务中心) 苏ICP备14010987号-1 技术支持:云标科技

建议使用IE6.0以上(不包括6.0)版本浏览器

苏公网安备 32058102001216号